目前分類:桌球閒聊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幾年下來也打了一些膠皮,

整理一下想要的搭配好了,

 

低價位

PF4(正手) 140元 (便宜好上手)

月速(反手) 255元 (便宜好上手)

 

中低價位

定天藍(正手) 440元 (用的習慣的話就是 CP值之王)

 

中價位

ACC(正手) 1050元 (性能優, 保鮮期三個月)

(反手好像不要太硬都差不多)

 

高價位

D09C (正/反手) 2200元 (退能也喜歡的話就能打 2年)

D05 (正/反手) 2200元 (退能也喜歡的話就能打超過 2年)

 

練習用

AURUS Soft(反手) 579元 (軟軟的持球時間長, 適合熟悉觸球手感)

(軟一點的皮,不要太彈其實都行)

(其實低價位組合就夠練習用很久很久了)

 

自虐練習用

狂飆8-80(反手) 550元 (瞬間發力的確實與完成, 不然就噴丟的古靈精怪皮, 練起來動作就會自然收斂)

 

 

 

Bano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跟長顆大姊練了一次球,

在基礎的來回發現,回來的球 慢又空

接失敗了幾次,總算理解,托著球輕送,就可以穩穩的送回去

而發現打長顆最核心的關鍵點是 = 節奏

因為回來的球比預期慢,那麼自己也要隨著把節奏減緩。

衍生而出的概念就是,動作上的節奏也減緩,那自己覺得最好改變的節奏點就是引拍了。

當慢 高 這種機會球出現 往往都會引拍打一板大的,改變引拍的節奏 就突然可以把長顆的變速效果給克服了一半。

(以上都是個人反手經歷,正手還是爛在那邊)

====== 

固定動作為起點

先從比較小的動作固定起來 空揮固定動作跟擊球點 然後固定節奏

練球時磨合調整 然後又繼續空揮 一個禮拜應該可以漸漸習慣一個動作

然而動作很多種,要應用在不同情況下

有時候就要刻意請對方餵球到位

動作可以請教練調整一個基本,也可以參考喜歡的選手模仿,再照鏡子或錄影來調整。

但說實在自己練 跟 教練調整 自己認為有個小區別

也就是在版型上,自己總是要摸索很久,打了一堆高弧線的安全球之後,

某天才被提醒或是自己覺悟才開始調整,

也許是蹲不過低,也許是版型太立,也許是打點錯誤

試錯過程也許也是 1~2年去了(就像自己練起來的反手一樣)

其實風險蠻高的

 

結論 固定動作 與 固定節奏(自己數 1 2)對於打在正確位置是蠻重要的一ㄅㄨ

 

 

 

 

 

文章標籤

Bano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開始上教練課了,

教練從基本的正手拉 反手拉開始調整, 然後就是帶入腳步跟套路來練

那就順便問了我一直都無法上手的 反手台內擰 跟 正手挑 到底怎麼去打去動作呢 ?

在這之前先整理一下我自己目前已經大概定型的反手動作好了 (但我不敢保證正確性喔)

反手推/檔/帶 不太需要用到手腕, 基本用小臂擺動, 把球帶/撈/撞回去, 也許可以試著鬆握一點(類似用姆指食指捏抓拍), 讓來球打到拍手腕微微順勢後擺個 1~2度來洩力再用手臂壓著帶回去

反手拉前衝 需要手腕+小臂, 主要打上升~最高, 手腕小幅擺動 15~30度, 板型稍亮, 小臂帶往前撞, 感覺是手腕先向身體引15~30度, 小臂手腕一起像彈簧一樣, 擊打出去

反手拉加轉 主打下降期, 手腕大幅擺動 45~70度, 板型要跟著來球下降角度, 有點往切線方向帶出, 送出一個拋物線角度, 雖然手腕是大幅擺動, 但是是放鬆引,捏緊拍發力後順勢散力, 這樣感覺比較能打得久, 也不容易受傷, 手臂少帶, 主要靠手腕

反手退台拉相持 主打下降期, 融合拉加轉拉前衝, 但小臂要帶的多, 才有辦法把球往前送回去,

=========================================主線開始===================================

反手台內擰,

教練放的球真的有短...大概是網子到中線的一半,

先說啟動姿勢, 打上旋, 引拍向身體, 起下旋 引拍向桌子大概45~70度, 台內擰, 引拍垂直桌子(90度)

一樣的純手腕擰拉, 差別在於, 不要往前撞, 有點釣起來的感覺, 重點在於帶球要夠輕巧, 稍微薄磨擦, 這樣球速竟然就不差了, 但應該不會是能壓到對方的球質就是了, 有正常的速度但沒有太好的旋轉

大概就先這樣入門吧 XD

 

正手挑,

一腳先踏進去桌子下面, 球瞄準最高或剛落下,斜著亮板 50~70度, 輕往上微抖手腕, 順勢手腕往左前微翻壓

大概也就是這樣先入門吧 XD

 

 

 

 

 

 

 

 

文章標籤

Bano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54504.jpg

桌球開始體會摩擦的時候,
慢慢的就會發現, 皮髒了就會影響旋轉度,
尤其是黏性皮,
然後就會推薦你用水擦, 用專業清潔劑擦, 用手撥水, 用海綿清潔,

好像沒甚麼, 其實也真的沒甚麼,

但就是分享一下, 一些曾經錯誤的經過 XD

最起先就是水龍頭+手用水做清潔液 沒甚麼不好,
但手, 就容易清理的澀皮, 很夠用, 但黏皮就不行
然後水龍頭是一個問題, 水多到會讓拍子沾的很濕,
我覺得不是很好啦, 盡量讓拍子本體保持乾燥還是比較好

接著是化妝棉沾水清潔
化妝海棉, 非常的細緻, 刮除灰塵小沙粒的能力極高,
沾水清潔也不會用過多的水讓拍子碰到水
但問題在於, 化妝海綿, 摩擦力過高, 在省狂上用了一個月,
省狂就變成澀皮了 XD

最後是蝴蝶海綿+蝴蝶清潔液
有在用T05 D05的同事們,看他們的膠皮保養都如同新品一樣,
問了才發現打完都有用專業的清潔液保養,
於是就也乾脆入手蝴蝶整套保養組 - 蝴蝶海綿+蝴蝶清潔液
專業清潔液跟水, 說實在...我覺得沒差太多 XD
但專業清潔液比水好在,稍微容易去除灰塵,稍微容易揮發,不至於留太多水,讓皮乾的更快

專業海綿, 說穿了, 好像跟洗車海綿差不多阿, 只是可以輕鬆收納起來,
但收納就是方便, 也有缺點, 清潔完沒有先吹個風把海綿稍微吹乾的話,
久了會發臭..........發臭就丟了嗎 --- 沒有...拿去用洗碗精洗一洗, 把臭味除掉...(但好像很容易洗碗精殘留, 但不管啦 我懶得計較那麼多)

原本想說把清潔劑用完, 就換成噴水瓶裡面裝開水來噴, 但沒想到一罐天天清潔就用了 4個多月才用完,
算算也沒幾塊錢, 乾脆就繼續用清潔劑吧 XD

自己的 D09C 也這樣清潔, 過程中也有老一輩的說, 要輕輕的, 才不會破壞上膠,
但一開始根本不喜歡 D09C 本身也有小潔癖, 都會稍微刷一下到沒有棉絮,
就這樣清了半年多了, D09C還是蠻好用的,
黏度跟當初剪下來的邊去摸一下, 也沒差太多(因為原本就微微黏, 真的很難感受出太大的差異)
另一面的 RZ Extra Hard 也是狀態還蠻好的

但也有跟被我丟去公司公拍的 RZ小做了比較 (就一個禮拜清一次)
公拍上的 RZ 就有比較明顯的黏度下降, 光澤下降, (不知道是不是錯覺拉)

基本上就分享一下, 反正也真的花沒多少錢就是了,
看著乾淨的皮,每天開打都感覺非常開心 XD

0217update 對比照片858473.jpg

左邊 Rakza Z, 右邊 Rakza Z Extra Hard 兩張同上膠,
左邊 1.5個月沒清潔(因為貼在公拍上), 右邊天天清潔

 

 

 

文章標籤

Bano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說,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由於自己打球很笨,對於桌球的摸索,都一直在建立手感,
建立手感,他不是甚麼問題,是很重要的一環,但著眼點也許錯了,
原本的想法是 - 一直打,自然就會建立出手感了,現在來看,那真是天才了,真是天才也不需要去建立甚麼手感啦。
後來的想法是 - 固定打球姿勢,鎖定打球高度,限制條件下的建立手感,算是Ba蕉流速成手感建立法,缺點就是除了鎖定的那些高度,基本上就是放棄了 XD
今天的想法是 - 從打球最原始的核心來看,也許是因為姿勢固定了,才有這一層的領悟,但還是野人獻曝一下,

桌球,簡單來說就是”球打進檯” (廢話) 桌球,最根本的打球基礎就是”借力”

從借力的觀點來看, 球快則動能大,可以借到比較多的力 球慢則動能小,只能借到比較少的力

然後就是去仔細體會,這樣的快/慢球,用自己的器材,需要再加多少力才能把球放進去

這就是最新體會出來的手感

PS:以上基本都以撞擊為主的前提下 (後面會提到旋轉)
於是乎, 可以練出一種”用多少力可以安穩地把球放進去”這個概念 (比賽前練球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快速地抓出當天跟當下對手打擊的手感)
學會這種手感可以幹嘛? 也許剛開始放回去都高球, 但想也知道, 換個板型就變成低球了。 也許會說還是很難建立手感阿, 這時就要注意自己擊球動作有沒有固定,打到球的位置有沒有在揮出去的固定距離,打的點有沒有在拍子的甜區。
當你動作,擊球位置,擊球點都固定下來,力學是不會背叛你的。

力學是不會背叛你的。

基於以上的手感, 攻球就也不難了, 大力一點就是攻球了。
桌球每一分大概的內容會是 發球(下旋/強下旋/空球) ∟ 繼續切下旋 => 遲早變上旋 ∟ 起下旋轉為上旋 ∟相持/攻球 (靠這手感佔了比賽的一半成分)
最後是旋轉的部分
旋轉就比較麻煩了, 先簡單化條件好了, 當你可以抵消或是無視旋轉的時候, 再加上這個手感的力道把球帶過去, 不行的話就多練把這種帶有旋轉的手感記下來。
文章標籤

Bano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反手技術,相對於正手,手腕的運用程度遠超於正手,
正手的架構-腳,腰,臂 正手的擊球意識-用手/拳頭去主導你的擊球 我的完整正手訓練-照鏡空揮將架構穩定後,帶入擊球意識,找出最佳打點,最後磨出非最佳打點的過渡手感 1)先學好正手撞擊推擋 => 2)正手摩擦弧圈 => 3)正手撈起下旋 => 1+2=正手弧圈連續攻球 => 1+3=正手弧圈起下旋 => 台內練習3=正手挑球
反手? 靠北難... 因為比正手多了手腕動作 沒練好硬幹 => 都在拼手感球...
簡易說明一下心路歷程 反手推擋 => 反手撥球 => 反手弧圈 反手推擋,推擋簡單,單純固定好手臂與手腕,推出去手腕放鬆,自然伸展 反手撥球,推擋穩定後,壓版型,手腕稍微發力橫向推出,自然伸展 練習手法 一樣把架構空揮到熟練 => 推擋的動作+壓拍+手腕橫向推出(從微彎到伸直) 擊球意識同樣是-用手/拳頭去主導你的擊球
最後的反手弧圈 你有推擋 跟 撥球 那弧圈就很簡單,加強手腕發力,
原本撥球的動作是微彎=>伸直推出 (不能外彎 會拉傷)
那加強發力就是加大內彎=>伸直推出
後記:
伸直推出 (X)
前伸推出 (O) (不需要刻意伸直, 打點也是在彎曲時擊球的)
779443
文章標籤

Bano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79596.jpg

最近覺得打球又更穩定了一些, 使用了一個不知道哪來的天真想法,

擊球意識 - 只有手

簡單來說, 打一顆球, 原本的發力要素有 腳腰肩臂腕指 直接簡化成手的運動, 腦海裡只有握著拍的手, 跟著熟到不行的基本動作, 在空中畫線, 跟著看到爛的 youtube 影片, 把腦海裡的揮擊路線, 用自己的手畫出來 !!!
結束...
後記: 反手也是嘗試使用這種方法打球 !!!
文章標籤

Bano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發球 1. 抓拍 (請google) 2. 發力甩臂甩腕 (請google) 3. 打擊點, 打擊高度 (請google) 4. 摩擦點, 下面講一下
靠北喔 XD 上面我先跳過拉...
 
 
關於抓拍 橫拍的瓦式發球法 瓦爾德內爾式發球法是由瑞典的桌球天才瓦爾德內爾發明的,老瓦借鑑了直板發球的手腕用力的方法,發球時在左半台正手側身位發以低拋左側上,下旋為主的斜線短球。 其主要特徵是握拍時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捲起來放在球拍的背面,依靠拇指和食指夾住球拍的右肩部,這種握法較好地解決了橫板選手的手腕不靈活問題,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瓦爾德內爾式握法。這種握法將球拍柄讓到了手掌外面,增大了球拍旋轉的自由度。
 
關於發力 發球前一定要為發力摩擦創造良好的條件,即:發球前重心和手臂、手腕必須向後適度後引和打開,以加大發力摩擦的距離 ;在觸球摩擦前,保證手臂和手腕的放鬆 ;在動作完成的過程中,整個動作要協調連貫,突出擊球摩擦時爆發力的使用,以保證發力摩擦的效果。注意上述細節,就能夠為發球技術的使用創造良好的條件。 在發球觸球時,一定要將身體(重心)、手臂、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在同一時間向同一個方向發出來,幾者之間缺一不可,尤其是手腕和手指的力量。
關於打擊點, 打擊高度 這...基本上應該是跟網子差不多高吧 ? 發下去就知道了, 練久了就知道要多高去觸球了 =.=”
關於摩擦點 越是離支點(手腕)越遠, 切線速度越大, 摩擦力越多 越是離支點(手腕)越近, 切線速度越小, 摩擦力越少

 

 
同樣的動作可以藉著 摩擦點的不同, 發出不同旋轉但同樣路線的球, 用以讓對方無法瞬間適應, 而導致接發球的失誤 發不轉球一般注意以下幾點:
1、板形立起來一些,減少拍面後仰角度。撞擊球心的感覺多一些,這樣就能發出不轉球了,而且基本一點都不轉。許昕在乒賽時的不轉發球,可以借鑑學習下,發過去的球過來後反手直接進攻。
 
 
2、球在接觸球拍的時候,主要接觸球拍的上半部。在這個上半部分,摩擦距離短,減弱球的旋轉力度,那麼相對這個球就不轉。 3、用發下旋的動作,手指手腕不要發力。這樣隱蔽性更強,但是這樣出去的球,還是會稍微帶一些下旋。

 

 

文章標籤

Bano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擰球這種東西, 沒有人餵球, 還真的蠻難摸索的,
有幸球拍被敲, 凹到穩定餵球, 稍微寫一下目前自己的擰球新思維
應對思維: 球短旋轉弱 踏步到位 前推上摩擦 球長旋轉弱 前推前摩擦 球短旋轉稍強 踏步到位 原地上薄摩擦 球長旋轉稍強 前摩擦
基本思維: 遇到比較不衝的球 => 需要發力, 往前撞多一點 手法大概就是 靠手臂帶手腕往前推打, 手腕做擰拉動作
遇到比較衝的球 => 借力彈打, 往上摩擦 手法大概就是 不走手臂, 純用手腕的擰拉
文章標籤

Bano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桌球的基礎思維

站到對的位置才擊球 - 應該是打桌球最基礎的道理 而這個道理建立在穩定的擊打動作 桌球的基礎練習都是在建立固定的擊打動作 透過對的站位+穩定的擊打動作 => 打桌球

站位的反向思考

最近幾天,練習穩定推擋的過程中,發現每個人推擋的”落點”不同,需要做不同的調整,落點偏前就站近,落點偏後就站遠,就這麼簡單的道理。=> 站位的判斷
我想到那麼打球每個人也大多會有差不多的落點範圍, 那麼我只要抓好”相對站位”,等到他打出他順手的落點位,馬上就可以正手一板。=> 落點的可預測性
根據上面兩點的基礎來練習之後,發現推擋越來越如魚得水,換不同人來推,也可以推個幾球就適應了。

反向我的反向思考

基於”站位的判斷”+”落點的可預測性”,整合起來就變成了,找到對的站位來穩定的打球,一直以來不懂甚麼叫站對位置打球,合謂”對的站位”一直參不透,以前總覺得打得到球,就是對的站位,卻沒想到,對的站位還要是自己馬上能直覺出手的位置,而如何判斷那個位置,現在也可以透過每個人的習慣先有個概略的估算,然後球過來再微調就好了。
文章標籤

Bano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手拉球, 大致上分成 前衝弧圈, 高吊弧圈
前衝弧圈(撞擊>摩擦) - 同樣的正手拉, 因為身體帶前+收小臂揮擊的方向多為往前的方向, 把球向前推撞出去
高吊弧圈(摩擦>撞擊) - 正手拉, 身體藉著蹲低站起+收小臂的揮擊方向多為往上, 把球往高帶起來成拋物線的弧圈
正手拉球的基本 - 引拍時 膝蓋微蹲 身體帶腰從身體正面微轉向後一點點, 發力時, 腳底踏地,膝蓋挺起,帶著屁股從右前方轉向面對桌子平行, 連帶著大臂轉動, 到擊球前瞬間收小臂讓手自然甩到左額前 之間的右腳重心轉移到左腳
基礎練習 (推擋練習) - 練習 腿部重心轉移, 屁股轉動, 身體+大臂 整體的轉動, 小臂與大臂固定的夾角, 還有最後小臂的推擋後的慣性到胸前
1 2 3 4 5
練習注意重點 - 1. 推擋打點在 第二點 (上升後期) 2. 固定推擋姿勢, 注意站位與自己揮擊的打點高度的調節 (不要追打而破壞擊球姿勢) 3. 固定推擋落點為 對方正手 (通常為 對方桌面的 [右邊中間 <=> 右邊邊角]) 4. 固定推擋節奏與速度 5. 盯著球打在自己板子上的甜區
 

Bano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找尋(ㄨㄢˊ)手感(ㄆ一ˊ), 測試了一些皮, 說多不多, 說少也不算少, 寫一篇目前的心得

膠皮最簡單的區分方式 => 價格

0~300 400~700 800~1200 1800~2xxx 大致上跟他分成4級好了
0~300 通常是一些練習用的皮, 特色 性能 沒有性能, 發力 不太會有加乘效益, 控制 通常還不錯(因為慢) 用途 練習基礎 基本功 熟悉桌球 便宜堪用
400~700 開始有一些特色皮, 特色 強調旋轉的 強調速度的, 發力 有加乘效益, 控制 強調速度就爛控 用途 練習技巧 感受旋轉/速度帶來的優勢 從而去利用優勢打球 便宜還不錯用
800~1200 比賽程度的用皮 特色 在強調旋轉/速度 的基礎下 加強了其他弱項的性能(例如 快也能轉 轉也能快 轉又穩 快又能控) 用途 平均性能提升下 提升了擊球的穩定性 而能較輕易的主導戰局(穩定才能 打出戰術 打進相持 控制落點 控制對手)
1800~2xxx 專業比賽程度的用皮 特色 全面的性能+特性的強化 用途 幾乎沒有缺點的皮 輕輕摸到都能造成對方的壓力 高容錯+高性能 帶給業餘玩家 快樂玩球的境界, 專業選手更是能依賴這些高性能打出更好的戰術
文章標籤

Bano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跟網友談論中, 從發球套路, 聊到了接發球局的套路, 就順便來整理一下 前言------------------------------------------------------------- 記得剛學桌球半年時, 先確立了想專攻反手擰拉, 找到了偶像”張繼科”, 找到了攻頂拍”VISCARIA” 然後就是痛苦的xxxxxx 喔...想提到的是,過程中,某天心血來潮,畫下了張繼科vs王皓那場經典的發球局前三板的線路,想說來參考看看,其中打球的思路,想當然,當下是幾乎沒有甚麼感受 XD
但後來又過了一陣子, 又不小心翻到, 再看了一遍, 其實還是沒甚麼感覺 XD 等到發球開始控制落點, 又看了一遍, 好像有種感覺了, 再看看偶像影片
總算有個領悟, 發球發在對手正手小三角, 那麼回球有 90% 會回到正手, 只要冒高, 那就可以直接起手拉一板 於是乎, 第一個套路就產生了 !!! 再仔細去觀察, 張繼科的比賽, 發現也是這樣來用套路再打球的, 更確定了自己找到了所謂的套路 !!! 然後在實際跟同事比賽過程中去應用, 也確實非常有效 !!!

套路的最原始的概念, 來自於 “對角線”

桌球是一個基於對角線打來回的運動, 不外乎對角線最長, 落點區域最寬 那麼既然 90%的人都在互相打對角線來回, 那麼基本上回球, 就幾乎是可以預測的, 那麼就可以預先準備, 製造自己的下一板的攻擊
但這 90%其實有個比較大的前提就是, 你給對方的球要有壓迫性, 對方才會保守的穩定的打回到所謂的對角線的方向。

發球套路=================================

發球小三角就是一個標準例子, 不好接, 又短, 又轉, 回球不穩定的話, 通常就會冒高, 求安穩的回球, 又保證了會回來對角方向 !!!
發球的基本套路意識 1. 讓對方不好接 (接不好才能有效控制局勢) 2. 控制發球落點 (才能有效控制回球走對角線) 3. 找出對方不擅長的接發球種類 (接不好 基本上不會再這次比賽 忽然就開竅的 XD) 4. 觀察對方站位 (預判對方期待甚麼球, 通常不用想這麼多)
 
 
以下是網路介紹的一些 發球的基本方向 1. 發對方正手小三角 2. 發對方反手 3. 發對方中路短球
 
實際上的戰術 可以參考如下
 
1. 發轉與不轉下旋球到對手反手位短球,反手/側身正手 搶拉對手反手位大角為主,結合正手位大角戰術!
 
 
 
 
2. 發轉與不轉下旋球到對手正手位短球,搶拉對手反手位大角為主,結合正手位大角戰術!
 
 
 
 
 
 
文章標籤

Bano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 逢甲學弟 Kadal 練球的過程中,

領悟到了桌球的最根本 !!!

身體到位 球到才打

如此簡單, 但打了 一年半才參透...

因為常常練球大家都不穩定,

導致都是追著球打, 一直想要打好那一個不穩定的瞬間 !!!

 

直到最近, 自己的轉腰推擋開始穩定之後,

球落點穩定, 對方球落點也穩定,

然後就會進入手開始自動擺動的"零的領域"

球來就自己用固定的力氣擊出, 擺幅, 轉腰, 都自動完成

減速, 加速, 還是可以穩定自動來回,

心中只要注意的點就是 微調你的位置, 做著千篇一律 熟到不能再熟的推擋

球就很自然的, 打到固定的點了,

姿勢穩定, 動作穩定, 自然擊出的球都很穩定,

 

衍伸出來的全部的進階技巧,

也都要基於最習慣的打擊點, 這樣就可以穩定的打出學到的技術。

Bano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根據 溫學弟分享的反手發力影片

https://youtu.be/U-go2wdr338
 
參考了一下,也看了該影片的留言
感覺有把反手整個系統串起來了
 
基本推擋 => 反手發力 => 反手快撕 => 反手弧圈
 
基本推擋 
就參考選手的練習影片,固定擊球動作,球來再打,不要手去追球。

Gif-backhand-basic.gif

反手發力
參考這次影片,偏向亮板擊打自然帶出摩擦,重點在練習引拍跟揮出的動作,類似拔刀的動作,是接下來高級動作的基礎。
 
反手快撕
基於上面的發力基礎,壓版型,最高點落下瞬間揮出去,把球紮實的擠壓進膠皮推彈出去。
 
反手弧圈(本人還無法掌握)
基於發力的引揮拍動作,加上手腕向身體側內凹縮的引拍,在擊球瞬間甩出手腕,製造摩擦。
(根據看過的影片,手腕內凹弧度越大(90度指向自己)瞬間弧圈發力越強)
(我之前的微擰(拉)的弧度大概5度左右)
 

Bano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弄了 二手 D05 及 二手 G1

正手的使用上, 基本上沒甚麼特別感覺,

只覺得 D05 真的是高性能且全面的皮,

但適用在沒有手感的反手上,

就有蠻大的不同的認知了 !!!

 

G1

先說說 G1 好了,

G1 不愧是一款常據日本膠皮銷售排行前3的皮 (2019看到現在都是 第一)

放在 VIS這種速度偏快的碳板上,

擊球手感出的來就先列進好用的皮的行列, (個人觀點)

(題外話說一下, 最近半年 把正手從沒有手感, 練到有不錯的手感, 省狂3(灌油)的清晰擊球手感實在功不可沒)

反手上, 目前只是練基本的推擋, 把基本練好,

G1在借力彈擊上, 可以清楚知道, 這球回彈回去, 是不是正常會進台的力道跟角度,

一張手感清晰的皮, 可以幫助你慢慢熟悉你練球手感正不正確,

讓你可以在反覆練習上, 不用在那邊單用自己的出力跟眼睛來確認 (我自覺立體空間感很差, 多加上手感上的確認, 可以更快速的把球感建立起來)

G1借力彈擊上, 還有另一個優點, 就是 不論來球輕重, 基本上是一個線性的回彈,

這代表著, 來球輕, 彈的短, 來球重, 彈的長,

看似理所當然, 但...卻不是每張皮都可以有這種特性

 

D05
再來看一下 D05,

手感模糊, 反手推擋如果不發點力, 球點到膠皮上, 會不知道球被用了多少的力量反推出, (但如果有發力, 球感也是正常, 所以當初拿來用在已建立好手感的正手上, 倒是不覺得有甚麼難用的地方)

D05同樣也是在借力彈擊上做個討論,

D05在借力彈擊上, 就不是一個線性,

意味著, 來球輕, 彈得很短, 來球重, 彈的就一般正常,

非線性的問題在於, 想要處理軟球的話, 就需要發力練習來習慣這張皮,

也稍微嘗試著都用反手發點力來使用D05, 還是不是那麼穩定好控, 但至少比沒發力手感好太多了,

發力狀態下, D05的另一個特色也被發掘出來了,

相對G1在借力彈擊, 或是發力打, G1表現上就蠻中規中矩的, 摩擦就是那麼一瞬間,

但D05多了一個很明顯的球被抓扯在皮裡面的感覺, 在那個手感狀態,

你可以再多花點心思用皮去"扯"那顆球,

說"扯"絕對不過分, 而且多了這個型態, D05 的回球旋轉也更轉, 理想狀態應該還可以微控轉動方向,

但...技術差如我, 要駕馭這張皮, 應該還是很遙遠 XD

以性能上來說 D05還是比G1好不少,

蝴蝶的高價皮, 目前給我一種感覺是, 你隨便去用他 他會給你 1.5倍的放大(應該單純只是在旋轉上) !! (一般大概是 0.7~1 左右的感覺吧)

 

以上就是最近幾天的心得感想了 !!!

文章標籤

Bano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